您好!欢迎来到湖北茶叶网,陆羽故里茶行业门户!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

湖北茶叶网,陆羽故里茶行业门户!

宋代人“斗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戏,喝茶不耽误谈文论道

2022-09-07 20:39:28| 发布者:hbtea| 查看:1224| 评论:0| 收藏

关于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已经难以考证了,但是可以从记载中确切知道的“茶”文化主要起源于唐代。唐代的陆羽始著世界第一本专门讲述茶叶的书籍《茶经》,因而被后人称为“茶圣”。

自唐代“茶文化”发展起来后,便成为文人、士大夫最为喜爱的饮品之一,与酒香齐名。斗茶是茶文化中的一种,从唐代出现斗茶这种玩法后,经过发展和完善,到宋代时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颇受欢迎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

唐代的《云仙杂记》中的“建人谓斗茶为茗战”是最早关于斗茶的文献记载。斗茶的内容从茶叶的品质,到茶水的颜色,再到茶水的冲点技艺,汤盏相接地方的水痕等等。甚至还有类似行酒令的“行茶令”,都是文人们用来助兴增趣的游戏。

一、宋代的斗茶花样多,技巧性强

1.斗茶中最重要的是茶品

唐代的煎茶方式不同于宋代,《茶经》中记载,在水开时先加入盐花,等水沸腾时加入茶末并搅拌,等第三次沸腾时才开始倒茶。这种煎茶方法可能在当代人看来难以理解,但是在当时已经是经过改进后的煮茶方法了。南北朝时期,用葱姜作为调料的煎茶法更是复杂。

宋代的煮茶方法类似于唐代,不过不再放入盐等调味品,只使用茶末,饮用时连同茶末一起喝下。这个时候要比的就是茶的汤色和水痕了,茶的汤色以纯白色为最优的颜色,浅白、青白、黄白都是次于白色的汤色。

茶的颜色之所以呈现白色,而非现在茶水的淡黄色或淡青色,和制茶的工艺有关。宋代制茶工艺在采茶之后需要经过拣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和过黄这六大步骤,制成最后的团茶。团茶的外形多为印有龙或者凤的茶饼,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茶叶的苦味已经非常清淡了,颜色也在蒸、泡、洗、烘之后泡入水中呈白色透明状。

汤花水痕与煮茶技术有关,采用合适的清水,把茶饼研碾得足够细腻,点茶、点汤都恰到火候,那么汤花持续的时间就会更长。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击打并拂动茶汤,便会出现汤花。

汤花咬盏时间越长,就证明茶汤越好,如果汤花不能咬盏,露出了水痕,就说明在水痕上就输了。宋代的斗茶需要斗茶者对于茶的性质、水的选用、煎煮的过程都有很大的要求。不精通的人即便用上好的团茶,也难以在斗茶中取胜。

宋代虽然在军事实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生活中却流行有很多竞技类玩法,从蹴鞠到投壶,从吟诗作对到斗酒、斗茶。这是宋代在文娱方面发展的表现,很多文人在事业上立志投身军队报国,在生活中文雅的一面就表现在各种竞技类的游戏上。

2.行茶令和茶百戏同样是斗茶的项目

斗茶,斗的不仅仅是茶品。行茶令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们在品茶之余,吟诗作赋,列举古往今来有关茶的典故、诗词,增添喝茶的情趣。

宋代的苏轼曾经和司马光斗茶中因水质的微弱优势取胜,司马光以“茶欲新,墨欲陈”,苏轼却同时爱两物“刁难”他。苏轼立即以“奇茶妙墨俱香”,自己只不过兼爱茶墨之香罢了来回应。让围观群众无不信服。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作为茶令的首创者,常常在饭后与丈夫赵明诚品茶交流,有次在投入之下,茶水打湿了衣服仍旧浑然不知。

清代的纳兰性德便在作品《浣溪沙》中描绘了这一场景:“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茶令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古代文人们在品茶的时候谈论的诸多典故,才让关于茶的记载更加的丰富。

茶百戏最早出现于唐代,是在茶汤花出现的基础上,用注入茶汤或者用茶勺搅拌的手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形容的就是茶汤花呈现出的精彩图案。

茶百戏由于是茶汤花呈现的瞬间图案,因此当时的技艺已经难以复原,但也正因为是茶汤花浮在茶水表面所形成,所以图案往往瑰丽多变。有人甚至把茶百戏与琴棋书画相并列,来表达士大夫对它的喜爱和崇尚。

茶令和茶百戏是文人雅士们在品茶时的娱乐活动,喝茶本就是陶冶情操的事情,茶令和茶百戏赋予了茶更深的文化含义。宋代以后的煎茶方式多有改变,但在喝茶的同时谈文论道却成了不变的内容。

二、宋代斗茶文化的盛行是经济文化繁荣的一种表现

1.先进的制瓷技术是为斗茶文化提供了工具基础

说到宋代的斗茶,就不得不提一下“建盏”。既然斗茶的过程已经如此严谨了,那么所用的杯盏器具当然也是专门用于斗茶的,“建盏”中最为出名的兔毫盏釉色黑青。

对茶文化精通的宋徽宗不但在书法领域发明了“瘦金体”,在茶文化领域也颇有建树。宋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中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宋代的祝穆《方舆胜览》记载:“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青黑色的釉面更容易衬托茶的白色,也更加便于观察水痕。

建盏的制作工艺复杂、配方独特,当时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都出产茶盏,其中以福建建州出产的茶盏最为出名,这也是“建盏”名称的来源。

可惜的是,随着明太祖下令废除团茶,改饮用清茶。因此斗茶的风气也渐渐消退,而伴随着斗茶没落的,建盏也逐渐走向衰落。

宋代的制瓷技术在同时期的世界上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但由于建盏的久不生,从而导致建盏的制作技术也慢慢遗失,以致于现在仍未完全还原宋代的建盏制作技术。

建盏不仅仅在中国的两宋时期流行,宋末,日本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法,带走了一批建盏茶碗。随着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流行,建盏也受到日本爱茶人士的喜爱。

可见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等地,茶道也俘获了一大批的粉丝,连建盏等茶具也被上层人士所追捧。

2.从诗词到书画,茶文化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重文轻武,茶以其清雅、文质的特点被读书人所喜爱,关于茶的典故和诗文数不胜数。古代所流行的活动绝大多数源于宫廷和士族阶级,宋代就常常举办宫廷茶宴,以示对臣子的恩宠。

宋徽宗赵佶就曾在茶宴上亲自煮茶赐给大臣,大臣们受宠若惊,深感皇恩浩荡。唐代以阳羡茶为重,宋代以北苑茶为重,建州出产的“龙凤茶饼”专为皇室享用,大臣们每每与帝王共饮北苑茶,都会感到来自皇帝的宠信。

因此,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感叹“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每逢茶叶收获的时节,建州的茶农们都会争相拿出自己种植采摘的茶叶参加“茶王”比赛,获胜的茶叶将被选为该年度的贡茶。“茶王”比赛其实就是将“斗茶”变得更加正规化了,少了文人间的情趣。

但是却回归了茶本身的色、香、味等饮品价值上。在比赛时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茶农作为评委,细细品尝并点评各种茶叶的优劣,选出最好的茶叶。

宋人的斗茶雅趣已经把饮茶发展为专业的兴趣活动,在工具上有茶磨用来碾碎茶叶,茶帚用来清理碎茶叶,茶盏用来盛装茶水方便斗茶,茶壶用来煮茶水,茶勺用来搅拌茶汤,茶筅用来拂动茶汤等等。仅这些专业工具就有十多种,因此也怪不得斗茶也能成为宋代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而茶文化也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和酒同为古代文人的喜好,酒为豪放之时的饮品,茶则是清静时候的饮品。喝酒以托物言志,饮茶以淡泊名利。宋代文风繁盛,也是茶文化得以兴盛的主要原因。

总结:斗茶这项活动虽然逐渐没落,但茶叶的影响却延续至今

宋代的斗茶使茶文化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关于茶的典故到关于茶的诗、词,再到关于制茶、饮茶的茶画,为后人了解宋朝文化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资料。

而茶叶在经济、对外交流上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宋代与周边国家开展的茶马互市中茶叶就是重要的商品。在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中,茶叶也是主要的产品之一,茶叶为宋代在当时偏羸弱的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随着团茶的废弃和茶叶直接浸泡的流行,斗茶这项活动也逐渐没落。但从古至今每年举行的茶叶评比大赛不正是斗茶的缩影吗?

当代的民间斗茶大赛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宋代斗茶的盛景,茶王胜出后会手捧获胜的茶叶坐在轿子上踩街,回应全场的欢呼。只要茶叶还在被人们所饮用,那么茶文化就不会消失,斗茶也会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云仙杂记》

《茶经》

《浣溪沙》

《西山兰若试茶歌》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0)

鄂ICP备2020015816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5020004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