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3日电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湖南省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9个,晋级全国第一方阵。
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推广,湖南省文旅厅拟于2022年12月12日至14日举办“五彩湘茶 共享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千两茶、茯砖茶、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宣传展示湖南主场活动。
活动展览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一是“五彩湘茶”。茶产业在湖南发展了上千年,有无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湖南省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湖南以差异化优势打造湘茶特色,突破产业、市场、品牌、科技等瓶颈,逐步形成黑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五彩湘茶”省域公共品牌,充分彰显湘茶特质。
主要展示项目: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桑植白茶制作技艺、安化松针茶制作技艺(绿茶)、安化红针茶制作技艺。
二是“盛茶以器”。“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湖南省多项陶瓷烧制技艺均制作茶具。同时一些项目如湘绣、竹编与陶瓷进行跨界融合、技术创新,让茶具更具艺术,更适应日常生活。
主要展示项目:湘绣(湘绣研究所)、土家族织锦技艺、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三是“乐以娱茶”。现场古筝演奏,营造雅致氛围。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在提供可持续生计、增进性别平等,以及促进乡村振兴、保护陆地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已先后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加强确认和管理、提升建档水平、开展学术研究、完善保护协作机制、维护实践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措施,实施协同保护行动。文化和旅游部和相关地方政府将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实践。(曾晗叶)